【尔伯格的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的区别】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是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在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他将人的道德判断能力分为三个主要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这三个水平代表了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对道德问题的理解和判断方式。
以下是对这三个水平的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
1. 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 Level)
这是道德发展的最初阶段,通常出现在儿童早期。在这个阶段,个体主要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来判断其对错,而不是基于社会规范或内在价值。道德判断更多依赖于惩罚与奖励的关联,以及个人利益的考量。
2. 习俗水平(Conventional Level)
随着年龄增长,个体开始关注社会期望和他人评价。在这个阶段,道德判断主要基于社会规则、法律以及对他人的责任。人们倾向于遵守社会规范,以获得认可和归属感。
3. 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 Level)
这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通常出现在青少年后期或成年期。个体开始依据更抽象的原则进行道德判断,如正义、公平、人权等。他们可能挑战既有的社会规则,以维护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
二、对比表格
特征 | 前习俗水平 | 习俗水平 | 后习俗水平 |
发展阶段 | 儿童早期 | 青少年及成人初期 | 成人后期 |
判断依据 | 惩罚与奖励、个人利益 | 社会规范、他人看法、责任 | 公平、正义、人权、个人良知 |
动机来源 | 自我保护、避免惩罚 | 获得认可、维持社会秩序 | 追求道德原则、实现个人价值 |
典型表现 | “如果我不做坏事,就不会被惩罚” | “应该遵守法律,因为这是正确的” | “即使法律不合理,我也应坚持正义” |
道德标准 | 个人利益、结果导向 | 社会规则、群体认同 | 抽象原则、普遍价值 |
常见人群 | 幼儿、低龄儿童 | 少年、大多数成年人 | 少数成年人、哲学思考者 |
三、总结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强调了道德认知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最初的自我中心判断逐步转向对社会规范的认同,最终发展到基于普遍原则的道德判断。了解这些阶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在不同年龄层的道德行为与决策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