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蹲一个懂的人,求别让我等太久!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8 23:03:46

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工之侨献琴》是明代文学家刘基(字伯温)所著的一篇寓言式散文,通过一个关于“琴”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盲目崇拜古物、不辨真伪的风气。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原文

>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一日,献诸朝。有工者曰:“此非古琴也。”于是以重价易之。工之侨复以他琴献于朝,其人又曰:“此亦非古琴也。”工之侨遂弃琴而去。

二、翻译

工之侨得到一块优良的桐木,把它做成琴,装上琴弦后弹奏,声音清脆悦耳,如同金石相击。他自认为这是天下的绝妙之物。一天,他把琴献给朝廷。有位乐工说:“这不是古代的琴。”于是,他用高价将这琴换走了。工之侨又拿另一把琴献给朝廷,那人又说:“这也不是古琴。”工之侨于是丢下琴,离开了。

三、总结与分析

这篇文章通过“工之侨献琴”这一事件,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一种普遍现象:人们往往只注重形式上的“古”,而不重视事物本身的品质和价值。即使是真正的好琴,只要不是“古琴”,就被人轻视;而那些所谓的“古琴”,可能只是仿制品或赝品。

作者借这个故事表达了对当时社会虚荣、盲从风气的批评,同时也提醒人们要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事物,不应被表象所迷惑。

四、信息对比表格

项目 内容
文章名称 工之侨献琴
作者 刘基(明)
体裁 寓言散文
主题思想 批判盲目崇拜古物、不辨真伪的社会风气
故事梗概 工之侨制作好琴献给朝廷,却被质疑非古琴,最终失望离去
现实意义 提醒人们不要迷信古物,应注重事物本质与价值
语言风格 简洁凝练,寓意深刻

五、结语

《工之侨献琴》虽短小精悍,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它不仅是对古代社会风气的批判,也对现代社会中类似现象具有警示作用。在今天,我们更应学会独立思考,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