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痀偻的意思】“痀偻”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字词语,常出现在古文或文学作品中。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其含义,以下将从字义、词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对比说明。
一、文字解析
- 痀(jū):本义为脊背弯曲,引申为身体不正、佝偻。
- 偻(lóu):同样表示弯腰、驼背的样子。
两者组合成“痀偻”,意为身体弯曲、驼背的状态,多用于形容人因年老、疾病或长期劳作而形成的体态。
二、词义解释
词语 | 含义 | 用法示例 |
痀偻 | 身体弯曲、驼背的样子 | “痀偻之疾,非一日之寒。” |
痀偻者 | 指身体弯曲的人,常用于描写老年人或体弱者 | “痀偻者负薪而行。” |
痀偻之态 | 形容弯腰驼背的姿态 | “他因久坐而养成痀偻之态。” |
三、常见出处与用法
“痀偻”一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如《庄子》《左传》等,常用来描绘人物形象或表达某种状态。
- 《庄子·达生》:“佝偻丈人承蜩,犹若粘蚁。”
此处“佝偻”即“痀偻”,形容老人弯腰拾取蝉蜕的样子。
- 《左传·昭公十三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虽未直接使用“痀偻”,但类似描述体现了对体态的刻画。
四、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痀偻”已较少使用,多作为书面语或文学表达出现。有时也可用来比喻思想或行为上的“扭曲”或“不正”。
五、总结
“痀偻”是形容身体弯曲、驼背的词语,源自古代汉语,常用于文学或历史文献中。它不仅描述人的体态,也常带有象征意义,如表现衰老、劳苦或精神上的“歪曲”。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痀偻 |
字义 | 脊背弯曲、驼背 |
词义 | 身体弯曲、体态不正 |
出处 | 《庄子》《左传》等古籍 |
现代使用 | 较少,多为书面语或文学表达 |
用法 | 描述人物体态或象征性表达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痀偻”虽然不是现代常用词汇,但在古文中具有明确的含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这一词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