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通过亲吻和逃跑膜融合发现了新的内吞回收机制
内吞作用和循环控制真核细胞对各种物质的吸收和回收。哺乳动物细胞已经发展出几种循环途径,包括研究相对广泛的“快速”和“慢速”管泡循环途径。然而,除了典型的“快速”和“慢速”循环途径之外的内吞循环途径仍然很大程度上未知。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何康民博士后研究组最近发现了一种新的具有“吻后逃逸”膜融合的内吞回收机制,科学家将这一机制命名为网格蛋白相关快速内体回收途径(CARP)。
这种新颖的内吞回收途径采用了一组独特的分子机制来生成回收载体并促进意外的吻合-跑动膜融合。
这项研究题为“网格蛋白相关载体通过亲吻和逃跑机制实现回收”,于 2024 年 9 月 19 日发表在《自然细胞生物学》上。
通过利用一种可选择性识别含有 PI(4,5)P2 的网格蛋白相关结构的“巧合检测”脂质生物传感器,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群脂质传感器阳性但 AP2 阴性的网格蛋白相关结构,它们会暂时访问质膜。
利用先进的3D成像和超分辨率成像技术,发现这些结构是细胞内网格蛋白/AP1相关载体。
“一个引人注目的发现是,这些网格蛋白/AP1相关的回收载体可以部分与质膜融合,随后被回收和释放,”何康敏说。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