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歌的故事】《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诞生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它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不屈精神和奋斗意志。本文将简要总结《义勇军进行曲》的历史背景、创作过程及其意义,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一、
《义勇军进行曲》最初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创作于1935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前夕,社会动荡,民族危机四伏。田汉在创作歌词时,受到当时国家命运的触动,写下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样充满力量的句子。聂耳则为这首歌谱曲,旋律激昂有力,极具感染力。
这首歌在上映后迅速传遍全国,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外敌的精神象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义勇军进行曲》被正式定为国歌,从此成为国家的重要象征之一。
尽管在历史上曾因政治原因一度被禁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义勇军进行曲》再次被广泛传唱,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寄托。
二、表格:中国国歌相关关键信息
项目 | 内容 |
国歌名称 | 《义勇军进行曲》 |
作词 | 田汉 |
作曲 | 聂耳 |
创作时间 | 1935年 |
首次演唱 | 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 |
正式成为国歌时间 | 1949年 |
历史背景 | 抗日战争前夕,民族危亡之际 |
歌词核心句 |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
意义 | 激励中国人民团结抗争、维护国家尊严 |
曾经禁用时期 |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 |
复兴时间 | 改革开放后逐渐恢复传唱 |
三、结语
《义勇军进行曲》不仅仅是一首歌曲,它是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坚韧不拔精神的缩影。从电影主题曲到国歌,它见证了国家的兴衰与复兴,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今天,每当国歌响起,人们都会肃然起敬,因为它不仅是音乐,更是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