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倒西歪是成语吗什么意思】“东倒西歪”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表达,常用于描述人或物体在运动中失去平衡、摇晃不定的状态。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这个词语是否属于成语?它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
下面我们将从定义、来源、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东倒西歪”虽然在日常口语中使用频繁,但它并不严格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成语。成语一般指结构固定、意义完整的四字词语,且多有典故或出处。而“东倒西歪”是由两个动词短语“东倒”和“西歪”组成,结构上更接近于俗语或惯用语。
不过,在现代汉语中,“东倒西歪”已经被广泛接受为一种固定搭配,具有一定的语言规范性,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常被当作成语看待。
其基本意思是形容人或物体因醉酒、疲劳、慌乱等原因而站立不稳、左右摇晃的样子。也常用来形容事物混乱、杂乱无章的状态。
二、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是否成语 |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语,但常被当作成语使用 |
含义 | 形容人或物体因醉酒、疲劳、慌乱等原因站立不稳、左右摇晃 |
结构特点 | 由“东倒”和“西歪”两个动词短语构成,结构松散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写人物状态(如醉酒、慌乱)或描述事物的混乱状态 |
出处 | 无明确古籍出处,属于现代汉语中的常见俗语或惯用语 |
近义词 | 摇摇晃晃、东扶西倒、踉踉跄跄 |
反义词 | 端端正正、稳稳当当、站得笔直 |
示例句子 | 他喝得东倒西歪,走路都走不稳了。 |
三、结语
“东倒西歪”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成语,但在现代汉语中已被广泛接受并使用。它形象地描绘了人在失衡状态下的样子,同时也可用于描述事物的混乱状况。了解其来源与用法,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口语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