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是什么句式】一、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战国时期著名人物蔺相如在面对秦王时所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的语法结构较为复杂,体现了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之一——被动句与连动句的结合。
从语义上来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可以理解为:“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从而辜负了赵国。”其中,“见欺于王”是一个典型的被动句式,表示“被秦王欺骗”;“负赵”则是“辜负赵国”的意思,两者通过“而”连接,构成并列连动结构。
因此,这句话整体属于带有被动结构的连动句,是古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二、句式分析表格
句子部分 | 句式类型 | 解释说明 |
臣 | 主语 | “我”,指代说话者蔺相如 |
诚 | 副词 | 表示“确实、实在”,加强语气 |
恐 | 动词 | 表示“害怕” |
见欺于王 | 被动句 | “被秦王欺骗”,“见”表被动,“于王”表示动作的施事者 |
而 | 连词 | 表示承接或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 |
负赵 | 动宾结构 | “辜负赵国”,“负”是动词,“赵”是宾语 |
整句结构 | 连动句 + 被动句 | 整体为“主语+副词+动词+被动结构+连词+动宾结构”的复合句式 |
三、补充说明
1. 被动句的特征:
在文言文中,“见”字常用于被动结构,表示“被……”。例如“见笑于人”、“见弃于世”等。
2. 连动句的特点:
连动句是指一个主语连续发出两个或多个动作,通常用“而”、“以”等连接。例如“吾欲之南海,何如?”即为连动句。
3. 语义逻辑:
此句表达了蔺相如对秦王的不信任,以及对国家责任的重视,语言简练而富有张力。
四、结语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是一句典型的文言文句子,融合了被动句和连动句两种句式结构,体现了古代汉语在表达上的严谨性和艺术性。通过对该句式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语言规律和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