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的意思】“病入膏肓”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成公十年》。原意是指疾病已经深入到膏肓之间,无法医治。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形容问题严重、情况危急。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病入膏肓 |
拼音 | bìng rù gāo huāng |
出处 | 《左传·成公十年》 |
原意 | 疾病已深,无法医治 |
引申义 | 事情已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的状况严重、难以挽救 |
二、成语故事背景
据《左传》记载,晋景公生病,找太医诊治,太医认为他的病已经到了“膏肓”的位置,即心脏和膈膜之间,这是人体最深处的部位,一旦病入此地,就无药可救了。后来,晋景公果然去世,这成为“病入膏肓”一词的来源。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描述病情 | 他年纪大了,病入膏肓,医生也束手无策。 |
形容问题 | 这个公司内部腐败严重,已经病入膏肓,很难再翻身。 |
比喻局势 | 国家经济问题严重,若不及时改革,将病入膏肓。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无可救药、积重难返、病入骨髓 |
反义词 | 未雨绸缪、力挽狂澜、起死回生 |
五、总结
“病入膏肓”不仅是一个描述疾病严重程度的成语,更常用来比喻事情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它来形容问题的严重性,提醒人们要及早防范,避免走到“病入膏肓”的境地。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复杂局面时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