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不耻下问的上一句】“不耻下问”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它的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不骄傲自满。但很多人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往往只记得“不耻下问”,却不知道它前面还有更经典的句子。
一、
“不耻下问”的完整出处是《论语·公冶长》中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事勤快,说话谨慎,能向有道德的人请教并纠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然而,很多人误以为“不耻下问”的上一句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实际上这是整段话的一部分,并非直接的上下句关系。真正与“不耻下问”构成逻辑承接的句子是“就有道而正焉”。
所以,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而“不耻下问”则是对“就有道而正焉”的进一步解释和延伸。
二、表格对比
成语/句子 | 出处 | 原文 | 含义 | 与“不耻下问”的关系 |
不耻下问 | 《论语·公冶长》 | “不耻下问,是谓好学也。” | 不以向地位或学识低的人请教为耻 | 是“就有道而正焉”的具体表现 |
就有道而正焉 | 《论语·公冶长》 | “就有道而正焉” | 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并改正自己 | 是“不耻下问”的前提条件 |
敏于事而慎于言 | 《论语·公冶长》 | “敏于事而慎于言” | 做事勤快,说话谨慎 | 是“好学”的基础表现 |
三、结语
“不耻下问”虽然常被单独使用,但它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内涵。了解其前一句“就有道而正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孔子提倡的学习态度——不仅要勤奋、谨慎,还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不断自我修正。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