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出自《晋书·王羲之传》,原句为:“(王羲之)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句话用来形容王羲之的书法笔势灵动、气势非凡,既有轻盈飘逸之感,又具雄浑奔放之势。
一、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形容书法艺术中笔法灵动、气韵生动的经典表达。它不仅体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成就,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与人文结合的审美追求。该成语常用于赞美书法、文章或人物气质,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文学美感。
二、核心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晋书·王羲之传》 |
原文 |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
作者 |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 |
含义 | 形容书法笔势轻盈如浮云,矫健如惊龙,寓意灵动、刚劲、超凡脱俗 |
用途 | 赞美书法、文章或人物气质 |
文化意义 | 体现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自然与艺术的融合 |
延伸应用 | 多用于文学、艺术评论及个人气质描述 |
三、延伸解读
“飘若浮云”象征着一种自由、洒脱的风格,如同浮云般无拘无束;“矫若惊龙”则表现出一种力量与速度,犹如飞龙在天,气势磅礴。两者结合,形成了一种动静相宜、刚柔并济的美学境界。
在书法艺术中,这种笔势不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书者心境与人格的外化。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是这一风格的典范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此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也常被引申为对人的气质和风度的赞美,形容一个人既有文雅之气,又有不凡之志,是内外兼修的典范。
四、结语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不仅是一句诗文,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古人对美的追求、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在今天,这一成语依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也要保持内心的优雅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