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夜半虚前席】“可怜夜半虚前席”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贾生》,全诗为:
> 宣室求贤访逐臣,
> 贾生才调更无伦。
> 可怜夜半虚前席,
> 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通过描写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被贬的贾谊,表现出对贾谊才华的赞赏,但最终却只问鬼神之事,未及治国大计,表达了对人才不被重用、国家大事被忽视的惋惜之情。
一、
“可怜夜半虚前席”一句,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它揭示了汉文帝虽然重视贾谊,但在深夜召见他时,所谈的却是无关紧要的鬼神之事,而非关乎国家民生的大政方针。这种“虚前席”的行为,表面上是礼遇,实则是对人才的浪费和对治国理政的轻视。
李商隐借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不满。
二、内容要点表格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李商隐《贾生》 |
原句 | 可怜夜半虚前席 |
作者 | 李商隐(唐代) |
背景 | 借古讽今,反映对人才不被重用的感慨 |
表层意思 | 汉文帝深夜召见贾谊,但只问鬼神,未问治国 |
深层含义 | 批评统治者不重用贤才,只关注虚无之事 |
作者情感 | 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对现实的不满 |
诗歌风格 | 借古喻今,含蓄婉约,讽刺意味浓厚 |
三、延伸思考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存在“虚前席”的现象——一些领导者或决策者,可能忽略了真正重要的问题,而沉迷于表面的、形式上的关注。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与警惕。
结语: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警示。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人才、面对国家大事时,应以务实的态度去倾听、去重视,而不是流于形式、迷失方向。
以上就是【可怜夜半虚前席】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