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通假字有哪些】《孙权劝学》是出自《资治通鉴》的一篇文言短文,讲述了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劝诫吕蒙学习的故事。这篇文章语言简练,内容生动,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通假字的问题。本文将对《孙权劝学》中的通假字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什么是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由于音同或音近的关系,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掌握通假字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二、《孙权劝学》中的通假字总结
以下为《孙权劝学》中出现的通假字及其解释:
原文 | 通假字 | 本字 | 解释 |
卿今当涂掌事 | 涂 | 涂 | “涂”通“途”,意为“道路”,引申为“当权”。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邪 | 也 | “邪”通“也”,表示疑问语气。 |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耳 | 耳 | “耳”通“尔”,表示“罢了”,语气助词。 |
三、通假字的辨析与应用
1. “涂”通“途”
在“卿今当涂掌事”中,“涂”原意为“泥土”,但在此句中应理解为“当权”,即“处于权力之位”。因此,“涂”通“途”,“途”有“路径、地位”之意,符合语境。
2. “邪”通“也”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邪”是一个语气助词,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在古文中,“邪”常用于疑问句末尾,读音与“也”相近,故可通假。
3. “耳”通“尔”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的“耳”在句末表示“罢了”,语气较轻,相当于“而已”。这里的“耳”实为“尔”的通假字,二者意义相近。
四、结语
《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经典文言文,不仅语言精炼,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了解其中的通假字,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希望本文的总结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篇课文中的文言知识。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文言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欢迎继续关注。
以上就是【孙权劝学通假字有哪些】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