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作者:神算子S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大于”、“小于”和“等于”的含义,能正确使用符号“>”、“<”和“=”进行比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量的多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的大小比较的感知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掌握“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及符号的正确使用。

- 难点:理解“大于”与“小于”的方向性,能够准确判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 教具:数字卡片、实物图片(如苹果、小动物等)、比较符号卡片。

-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贴纸等。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两组不同数量的物品图片(如左边有3个苹果,右边有5个苹果),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哪边多,哪边少。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比大小”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知讲解(10分钟)

- 教师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两种数量,并用语言描述:“3个苹果比5个苹果少”,“5个苹果比3个苹果多”。

- 引入符号“>”、“<”和“=”:

- “>”表示“大于”,如:5 > 3;

- “<”表示“小于”,如:3 < 5;

- “=”表示“等于”,如:4 = 4。

- 教师示范书写这些符号,并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加深记忆。

3. 动手操作(15分钟)

- 分组活动:每组学生拿到若干数字卡片和符号卡片,要求根据老师给出的两个数字,选择合适的符号连接起来。

-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4. 巩固练习(10分钟)

- 完成课本第X页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辅导。

- 邀请几名学生到黑板前进行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增强课堂互动性。

5. 总结提升(5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于”、“小于”和“等于”的含义及符号的使用。

- 提问学生:“我们今天学会了什么?你最喜欢哪个部分?”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五、作业布置:

- 完成练习册第X页的相关习题;

- 观察家中物品,尝试用“>”、“<”或“=”进行比较,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和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立了对“比大小”的初步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际情境,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比较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备注:本教案为原创内容,符合教学实际需求,适用于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结构清晰,便于教师实施教学。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