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参考)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与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结构的不断变化,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在公平性、效率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从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背景出发,分析当前制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际经验,提出进一步优化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构建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税收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税收公平;征管效率;综合与分类相结合
一、引言
个人所得税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税收制度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备受关注。2018年我国实施了新一轮个人所得税改革,将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至每月5000元,并引入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标志着我国个税制度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收入结构和多元化的纳税需求,现有制度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亟需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现状分析
(一)税制结构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即对部分收入项目实行分类征收,如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等,而对其他收入如经营所得、财产租赁等则采用分类计税方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征管效率与公平性,但仍存在收入分类不明确、税负不均等问题。
(二)税率结构
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累进税率制度,分为七级,最高边际税率为45%。这一税率结构在调节高收入群体的税负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扣除项目有限,部分中等收入群体的实际税负仍然较高。
(三)征管机制
近年来,随着税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水平显著提升。通过“金税三期”系统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纳税人收入信息的全面监控,提高了税收征管的精准度。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信息不对称、征管手段滞后等。
三、当前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负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主要针对工薪阶层,而对资本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的征税力度相对较弱,导致税收负担在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分布不均,影响了税收的公平性。
(二)扣除项目不够灵活
虽然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但扣除项目种类较少,且标准固定,难以适应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导致部分群体仍面临较高的税负压力。
(三)征管手段有待提升
尽管信息化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个税征管,但在数据共享、风险防控等方面仍存在短板,特别是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监管仍显薄弱,存在偷逃税现象。
四、国际经验借鉴
(一)美国:采用综合税制,强调收入透明化,设立高额免税额和抵扣项,注重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
(二)德国:实行累进税率,同时设置较高的基本扣除额,确保低收入者免于纳税,体现税收公平原则。
(三)日本:采取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劳动所得与资本所得的差异化管理,强化税收征管。
五、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的优化路径
(一)完善税制结构,推动综合税制改革
应逐步扩大综合计税范围,将财产性收入、资本性收入等纳入统一计税体系,实现收入类型之间的平衡,增强税收的公平性。
(二)优化扣除项目设置,增强制度灵活性
可根据家庭结构、地区差异等因素,动态调整扣除标准,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如教育、医疗、养老等,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现实需求。
(三)加强税收征管,提升信息化水平
应进一步完善税收信息系统,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提高税收征管的智能化水平,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监管,有效遏制偷逃税行为。
(四)强化税收宣传与政策引导
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个税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税收制度的认知度和配合度,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六、结论
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是推动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在个税改革中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在税制结构、扣除机制、征管手段等方面持续优化。未来,应结合国情和发展阶段,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国家税务总局. 个人所得税改革政策解读[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9.
[2] 张志勇.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路径研究[J]. 税务研究, 2020(6): 45-50.
[3] 李晓红. 跨国比较视角下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分析[J]. 经济研究参考, 2021(8): 78-83.
[4] 王雪梅. 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财政监督, 2022(3): 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