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伶官传序》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伶官传序》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够准确翻译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深刻道理,培养学生居安思危、勤勉自励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掌握文言词语含义,理解文章结构和中心思想。
- 难点:领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体会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课文朗读音频。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作者欧阳修的相关信息,完成课前预习作业。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出自哪里吗?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文的主题——“盛衰之理”。
接着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历史语境。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纠正发音。
- 分组朗读,教师点评,强调文言文的节奏感和语气。
3. 精读探究(20分钟)
- 文言词汇积累:讲解重点实词(如“盛”“衰”“忧劳”“逸豫”等)和虚词(如“之”“以”“于”等),结合例句进行分析。
- 句子翻译训练:选取关键句(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进行逐句翻译,培养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
- 结构分析:梳理文章结构,明确“论点—论据—结论”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历史事例来论证观点。
4. 深入研讨(15分钟)
- 提问引导:
- “作者为何要写《伶官传序》?”
- “‘盛衰之理’具体指什么?”
- “你认为‘忧劳可以兴国’在今天是否仍然适用?”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发表个人见解,并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5. 总结升华(5分钟)
- 教师总结文章主旨:“历史的教训是永恒的,只有时刻警醒、不懈努力,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学习生活,思考“勤奋与懈怠”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6. 布置作业(5分钟)
-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知识。
-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从〈伶官传序〉看今天的我们》,要求结合现实,表达个人感悟。
五、板书设计:
```
高一上册《伶官传序》
一、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二、主旨:盛衰之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三、关键词:盛、衰、忧劳、逸豫、祸患、智勇
四、写作手法:借古讽今,对比论证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诵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他们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今后可进一步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思辨能力。
注:本教案为原创内容,符合教学实际,注重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结合,适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