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材料作文一直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题型。它不仅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注重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立意的能力。而“审题立意”作为写作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整篇文章的质量与得分高低。
审题,是写作的前提;立意,则是文章的灵魂。许多考生在面对材料作文时,往往急于动笔,却忽略了对材料的深入理解,导致偏离主题,甚至跑题。因此,掌握科学的审题方法和准确的立意方向,是写好高考作文的关键。
首先,审题要全面。材料作文的题目通常由一段文字或一个情境构成,可能是寓言故事、现实事件、名人名言等。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材料,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包括人物、事件、背景、矛盾冲突以及作者的意图等。例如,若材料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坚持与放弃的故事,那么“坚持”与“放弃”的对立关系就是审题的重点。
其次,审题要精准。有些材料看似简单,实则暗含深意。比如,有的材料可能通过表面现象揭示社会问题,有的则可能借古讽今,反映现实思考。考生需要透过表象,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含义。比如,若材料中出现“一只蜗牛在风雨中前行”,表面上看是描述自然现象,但实际可能是在强调毅力与成长的关系。
再者,立意要明确。审题之后,必须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角度。立意应围绕材料的核心展开,不能偏题或泛泛而谈。例如,如果材料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可以从环保、生态平衡、人类责任等方面切入,但不能偏离这个大方向。
此外,立意还要有深度。高分作文往往不仅仅停留在表层,而是能够提出有见地的观点,展现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比如,在面对“成功与失败”的话题时,可以探讨成功的真正意义,或者从失败中汲取经验的价值,从而提升文章的思想高度。
最后,审题立意还需结合自身积累。高考作文虽然强调“新材料”,但很多题目实际上是对常见主题的变体。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重积累素材,培养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这样才能在考场上灵活应对各种类型的材料作文。
总之,高考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考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捕捉材料信息,准确把握主旨,并据此确立清晰、深刻、独特的立意。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一篇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观点鲜明的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