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
2. 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推导过程;
3. 能够灵活运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建模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 难点:理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特别是错位相减法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 学生准备:复习等差数列相关知识,预习等比数列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课题:比如银行存款利息计算、细胞分裂增长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中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性,从而引出“等比数列”的概念。
2. 复习旧知(5分钟)
回顾等差数列的概念和前n项和公式,为后续学习等比数列做铺垫。
3. 新知讲解(15分钟)
(1)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是同一个常数,这样的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称为公比,记作q。
(2)通项公式:若首项为a₁,公比为q,则第n项为 aₙ = a₁·q^(n−1)
(3)前n项和公式推导:
设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Sₙ = a₁ + a₁q + a₁q² + … + a₁q^(n−1)
利用错位相减法:
Sₙ = a₁ + a₁q + a₁q² + … + a₁q^(n−1)
qSₙ = a₁q + a₁q² + … + a₁q^n
两式相减得:
Sₙ − qSₙ = a₁ − a₁q^n
即:(1 − q)Sₙ = a₁(1 − q^n)
所以当q ≠ 1时,Sₙ = a₁(1 − q^n)/(1 − q)
当q = 1时,数列为常数列,Sₙ = n·a₁
4. 典型例题解析(10分钟)
例1:已知等比数列首项为2,公比为3,求前5项的和。
解:S₅ = 2×(1 − 3⁵)/(1 − 3) = 2×(1 − 243)/(-2) = 2×(-242)/(-2) = 242
例2:某等比数列前3项和为14,前6项和为126,求公比q。
解:设首项为a₁,公比为q,
则 S₃ = a₁(1 − q³)/(1 − q) = 14
S₆ = a₁(1 − q⁶)/(1 − q) = 126
将S₆除以S₃得:
[1 − q⁶]/[1 − q³] = 9
即 (1 − q³)(1 + q³)/(1 − q³) = 1 + q³ = 9 ⇒ q³ = 8 ⇒ q = 2
5. 巩固练习(10分钟)
设计几道基础题和综合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反馈。
6.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及其推导方法,掌握了如何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课本P58页第1、2、3题;拓展题:已知等比数列前n项和为Sₙ,且S₂=3,S₄=15,求公比q。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注重逻辑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思想;通过例题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后续可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拓展等比数列的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