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掌握100以内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理解进位与退位的计算规则,并能熟练进行口算和笔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加减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尤其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 难点:理解并掌握进位和退位的原理,避免计算错误。
三、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小棒、计数器等。
-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引入课题:
>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超市购物。小明有50元钱,他买了一支笔花了18元,又买了一个本子花了25元。那么小明还剩下多少钱呢?”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引出“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主题。
2. 新知讲解(15分钟)
(1)加法复习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几个简单的加法题目,如:
- 34 + 25 = ?
- 67 + 13 = ?
引导学生回忆加法的基本规则,并强调“个位相加满十要进一位”。
(2)进位加法教学
以“38 + 27 = ?”为例,使用小棒或计数器演示进位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个位相加得15,进1到十位”的计算方式。
(3)减法复习
同样以简单减法为例,如:
- 45 - 12 = ?
- 78 - 39 = ?
讲解“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借1”的退位减法规则。
(4)退位减法教学
以“63 - 28 = ?”为例,通过实物操作或图示说明退位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后变成13再减”的思路。
3. 巩固练习(15分钟)
(1)课堂练习
出示几道不同难度的加减法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例如:
- 47 + 36 = ?
- 82 - 45 = ?
- 59 + 21 = ?
- 73 - 38 = ?
(2)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完成一份练习卡,完成后互相检查并讨论错误原因。
4. 拓展提升(10分钟)
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 “妈妈给了你一张100元的纸币,你买了两样东西,分别花了32元和45元,你还能买什么?”
- “小红有65颗糖,她分给小明27颗,又分给小刚18颗,她还剩多少颗?”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灵活性。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加法和减法的关键点,并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
同时,布置课后作业,如:
- 完成练习册第12页的加减法习题;
- 和家长一起做一道加减法应用题,并记录过程。
五、板书设计
```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加法:个位相加满十进一
减法: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
例:38 + 27 = 65
63 - 28 = 35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但在个别学生对退位减法的理解上仍存在困难,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针对性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