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ppt课件】《题西林壁》.ppt课件
一、导入环节: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站在一座山前,觉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看不到它的全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正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面对这座巍峨大山所发出的感慨。
二、作者简介:苏轼其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乐观豁达。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豪放,尤其擅长写景抒情。今天我们学习的《题西林壁》,就是他在游历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
三、诗歌原文与朗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一遍,注意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四、逐句解析:理解诗意
1. “横看成岭侧成峰”
从正面看,庐山像一条蜿蜒的山岭;从侧面看,又像一座高耸的山峰。这句诗描绘了庐山多变的形态,也暗示了观察角度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感受。
2.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管是从远处还是近处,从高处还是低处看,庐山的样子都不一样。这说明了事物的多样性,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
3. “不识庐山真面目”
这句诗表面上是说无法看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人生感悟——因为身处其中,往往难以全面认识事物的本质。
4. “只缘身在此山中”
原因就在于自己正处在庐山之中。这句话点明了原因,也引出了深刻的哲理:只有跳出局部,才能看到整体。
五、主题升华:哲理思考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更通过自然现象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人们常常因为身处其中而难以看清事情的全貌,只有换个角度、跳出局限,才能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六、课堂讨论:联系实际
1.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
2. 如何才能做到“跳出山外”,看得更清楚?
七、拓展延伸:相关链接
- 了解苏轼的其他作品,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 欣赏庐山的图片或视频,感受诗人笔下的意境。
- 尝试用“视角转换”的方法,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八、总结与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不仅读懂了诗句的意思,还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哲理。希望大家今后在生活中也能学会换位思考,跳出局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理解。
如需进一步扩展PPT内容,可添加配图、动画效果、互动问答等元素,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