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原文及翻译(9页)】《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诗,收录于《白氏长庆集》。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艰辛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与官吏的剥削现象,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一、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二、逐句翻译
1.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卖炭的老汉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
2.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的脸上布满了灰尘和烟熏的痕迹,两鬓斑白,手指被炭火熏黑。
3.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他卖炭得到的钱是用来买衣服和吃饭的。
4.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却担心炭价太低,希望天气更冷一些。
5.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夜里城外下了厚厚的雪,天刚亮他就赶着炭车,在结冰的路上前行。
6.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牛累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很高,他们在市南门外的泥地里停下来休息。
7.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一车炭有上千斤重,但宫里的使者强行拉走,他舍不得也无可奈何。
8.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只给了他半匹红纱和一丈绫布,就绑在牛头上当作炭的钱。
三、赏析与解读
《卖炭翁》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贫穷老者的形象,展现了他为了生存而辛苦劳作、忍辱负重的生活状态。诗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既写出了老翁的艰难处境,又表现出他对生活的无奈与挣扎。
同时,诗中“宫使驱将惜不得”一句,揭露了当时官府对百姓的压榨与欺凌。朝廷派人来抢夺炭,却只给微不足道的赏赐,这种不公的待遇令人愤慨。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感染力。
四、延伸思考
《卖炭翁》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描写,更是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反思。它提醒我们关注底层民众的生存状况,理解他们背后的辛酸与不易。在现代社会,虽然物质条件改善了许多,但类似的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值得我们深思。
五、总结
《卖炭翁》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诗作,它不仅展示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深切同情。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白居易作为一位诗人和士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附:全文完整版(共9页)
(由于篇幅限制,此处仅展示前部分内容。如需完整9页内容,可参考相关教材或文学资料进行扩展阅读。)
如需进一步了解《卖炭翁》的历史背景、白居易的创作风格,或与其他诗歌的对比分析,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