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贵的沉默》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沉默”在特定情境下的意义与价值。
2. 通过语言品读和情境体验,感悟作者对亲情、感恩的深刻思考。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培养感恩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教师以一首轻柔的音乐为背景,展示几张温馨的家庭照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家人相处的点滴。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某个时刻,突然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或者,有没有一次,你沉默地坐在一边,却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
生: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一直陪在我身边,我没说什么,但心里特别温暖。
师:是啊,有时候,沉默并不是冷漠,而是一种深沉的爱与理解。
【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可贵的沉默》,并完成以下任务:
1. 找出文中描写“沉默”的段落。
2. 思考:“沉默”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的含义是否相同?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引导总结:
文中三次提到“沉默”,第一次是孩子们在老师提问时的沉默;第二次是孩子们在听到父母关爱的话语后的沉默;第三次是孩子们在反思后的沉默。这三种沉默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
【细读品味】
教师选取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他们沉默了,像被谁按下了开关。”
“他们的目光中流露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神情。”
师:为什么孩子们会沉默?他们沉默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
生:可能是因为他们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没有好好感谢父母,感到内疚。
生:也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平时太习惯了,没怎么去注意。
师:是的,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被爱,却很少去表达感激。这种沉默,正是成长的一种体现。
【情感升华】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亲子关系的视频,画面中是一位母亲默默为孩子准备早餐、整理书包,孩子却只是低头吃饭,没有一句感谢。
师: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很心酸,妈妈一直在付出,而孩子却很少表达。
生:也许我们应该多一点感恩,少一点沉默。
【拓展延伸】
教师布置一个实践任务:
请同学们回家后,用一句话或一封信向父母表达感谢,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要求:真实、真诚、不刻意。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文本细读、情境创设、情感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沉默”背后的情感内涵。课堂氛围较为轻松,学生参与度高,能够积极发言、分享感受。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中,增强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表达能力。
四、板书设计:
```
可贵的沉默
┌───────────────┐
│ 沉默的三种表现 │
├───────────────┤
│ 1. 回答问题时的沉默 │
│ 2. 听到父母话语后的沉默 │
│ 3. 反思后的沉默 │
└───────────────┘
↓
感恩·理解·成长
```
五、教学评价:
本课注重情感教育与语文素养的结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欲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