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鲁人曹沫注释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作者:赵品霖的霖

鲁人曹沫注释】《鲁人曹沫》是《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一篇短文,讲述了春秋时期鲁国勇士曹沫的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深刻,展现了古代士人的气节与胆识。本文旨在对《鲁人曹沫》进行简要的注释与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历史背景、人物性格以及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一、原文回顾

《鲁人曹沫》原文如下:

>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战,屡战屡败。曹沫为鲁将,三战三北,失地千里。于是,庄公惧,欲献遂邑于齐。曹沫曰:“臣闻君无戏言,今君之言,是弃信也。”庄公曰:“吾已许之矣。”曹沫曰:“君不见夫鸡鸣而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此常人之所为也;君则不然,一日之战,百日之忧,一战之败,千金之费。”庄公曰:“然。”遂不献遂邑。

二、注释与解析

1. “曹沫者,鲁人也”

- 注释:曹沫是鲁国人。

- 解析:开篇点明人物身份,为后文铺垫。鲁国在春秋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诸侯国,文化发达,人才辈出,曹沫作为鲁人,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勇士的认可。

2. “以勇力事鲁庄公”

- 注释:凭借勇猛和力量为鲁庄公效力。

- 解析:说明曹沫并非文臣,而是武将出身,强调其军事才能和忠诚。

3. “庄公好战,屡战屡败”

- 注释:鲁庄公喜欢战争,但多次战败。

- 解析:此处揭示了鲁庄公的性格缺陷——好战而不善谋,导致国家连年征战,损失惨重。

4. “曹沫为鲁将,三战三北”

- 注释:曹沫担任鲁国将领,三次作战都失败。

- 解析:曹沫虽勇,但未能改变战局,反映出战争的复杂性,并非仅靠个人勇力即可取胜。

5. “失地千里”

- 注释:失去大片土地。

- 解析:进一步说明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不仅是人员伤亡,还有领土丧失。

6. “于是,庄公惧,欲献遂邑于齐”

- 注释:于是鲁庄公感到害怕,打算把遂邑献给齐国。

- 解析:面对战败和国土丧失,鲁庄公选择妥协,表现出软弱的一面。

7. “曹沫曰:‘臣闻君无戏言,今君之言,是弃信也。’”

- 注释:曹沫说:“我听说君主不应随意说话,如今您的话,是背弃信义。”

- 解析:曹沫在此提出忠告,强调君主应守信用,不能轻易许诺或违背承诺。

8. “庄公曰:‘吾已许之矣。’”

- 注释:鲁庄公说:“我已经答应了。”

- 解析:鲁庄公此时已经做出决定,显示出他对局势的无奈和对现实的妥协。

9. “曹沫曰:‘君不见夫鸡鸣而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此常人之所为也;君则不然,一日之战,百日之忧,一战之败,千金之费。’”

- 注释:曹沫说:“您没看到那些鸡鸣就起床、日出就劳作、日落就休息的人吗?这是普通人的生活;而您却不同,一次战斗,带来百日的忧虑,一次失败,耗费千金。”

- 解析:这段话是对鲁庄公的劝谏,指出他因战争带来的长期负担,强调治国应以民为本,不可轻启战端。

10. “庄公曰:‘然。’遂不献遂邑。”

- 注释:鲁庄公说:“是的。”于是没有献出遂邑。

- 解析:最终曹沫的劝谏起到了作用,鲁庄公收回成命,避免了不必要的牺牲。

三、思想内涵

《鲁人曹沫》虽然篇幅短小,但蕴含深刻的哲理:

1. 忠诚与劝谏:曹沫作为臣子,敢于直言进谏,体现出一种忠诚与责任感。

2. 君主的权衡:鲁庄公虽好战,但在关键时刻能够听取意见,展现出一定的政治智慧。

3. 战争的代价:文章通过曹沫的劝谏,揭示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沉重负担。

4. 信义的重要性:曹沫强调“君无戏言”,突出了诚信在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四、结语

《鲁人曹沫》虽为一篇短文,但内容丰富,语言精炼,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思想深度。它不仅记录了一位勇敢的将领,更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风貌与道德观念。通过阅读与理解此文,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古代中国士人的精神风貌与历史责任感。

---

(完)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