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的课文分析及练习题】《孙权劝学》是出自《资治通鉴》的一篇短文,作者为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文章通过简短的语言,讲述了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鼓励其部下吕蒙学习的故事,展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一、课文内容概述
文章开头写道:“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意思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居要职,不能不学习。”吕蒙起初以军务繁忙为由推辞,但孙权劝他:“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认为学习并不一定要成为专家,只要广泛阅读,了解历史即可,而自己也常常读书,觉得很有收获。最终吕蒙接受了建议,并“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表示从此开始认真读书。
二、课文分析
1. 人物形象鲜明
- 孙权:作为一位有远见的君主,他不仅重视人才,还懂得因材施教。他对吕蒙的劝学并非出于强迫,而是基于对国家和人才发展的考虑。
- 吕蒙:从最初的推诿到后来的接受,体现了一个人在被引导后的成长与转变。他的变化也反映出学习带来的巨大影响。
2. 语言简洁有力
全文仅百余字,却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意义。语言平实,但寓意深刻,体现出古代文人注重修养与知识积累的价值观。
3. 主题思想明确
文章的核心在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身处高位的人而言,更应不断充实自己。同时,它也说明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道理,即人的进步是不容忽视的。
三、教学价值
1. 启发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孙权劝学》告诉人们,无论年龄大小、职位高低,都应该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进步。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文章虽短,但内容丰富,有助于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3. 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通过学习故事中人物的行为与态度,学生可以从中汲取做人做事的道理,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进取心。
四、练习题设计
一、选择题
1. 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B. 不可不学(必须)
C.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D. 见往事耳(看见过去的事情)
2.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出自哪篇文章?( )
A. 《孙权劝学》
B. 《出师表》
C. 《论语》
D. 《岳阳楼记》
二、填空题
1. 孙权劝吕蒙学习的理由是:__________。
2. 吕蒙最初以__________为由推辞学习。
3.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涉猎”的意思是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理解。
2. 孙权劝学的方式有什么特点?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翻译题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五、总结
《孙权劝学》虽篇幅短小,但寓意深远,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言文范文,更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读本。它提醒我们,学习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力量。无论身处何地,都应该保持求知的精神,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