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的原文及翻译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作者:A玩命流星

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的原文及翻译】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苏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还是一位擅长撰写碑铭的文人。他的文章风格雄浑洒脱,语言凝练,尤其在碑铭类作品中,常能体现出他对人物生平的高度概括与深刻评价。其中,《赵清献公神道碑》便是他为北宋名臣赵抃所撰的一篇重要碑文。

一、原文

赵清献公神道碑

维宋元丰二年,岁在己未,四月既望,诏以故太子少保、资政殿大学士、赠太师、谥清献赵公之墓,立碑于其乡之南原。予尝读公之言行,慨然叹曰:“古之君子,有若此者乎?”

公讳抃,字阅道,杭州人。少孤贫,力学自立,登进士第,历任州县,以廉明著称。至仁宗朝,为殿中侍御史,弹劾权贵,不避祸福,时人称为“铁面御史”。后知成都府,治蜀有方,民皆安业。神宗即位,拜参知政事,辅政有功,进尚书左仆射,封天水郡开国公。

公性简静寡言,不喜宴游,居官三十年,未尝一日懈怠。每遇事,必先思而后行,虽处庙堂,犹怀黎庶。尝曰:“为官者,当以民为本。”其志如此,其行亦如此。

公卒于熙宁九年,年七十有九。朝廷追念旧臣,特赐谥曰“清献”,以彰其德。

呜呼!公之为人,可谓贤矣。其清风亮节,足以垂世;其忠义之心,足以为后学之楷模。余虽不才,幸得与公同朝,亲闻其言,目睹其行,故不敢以私意而废其德。

今立碑于此,以昭来世,使后之览者,知有赵公之贤,而思慕之。

二、翻译

赵清献公神道碑

在宋朝元丰二年,也就是己未年,四月十六日,皇帝下诏,在赵清献公的故乡南原为其墓立碑。我曾阅读过赵公的言行事迹,感慨不已,不禁感叹:“古代的君子,竟有这样的吗?”

赵公名抃,字阅道,是杭州人。年少时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学习,自立自强,最终考中进士,先后担任地方官职,因廉洁公正而闻名。到了仁宗年间,他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敢于弹劾权贵,不惧威胁,当时人们称他为“铁面御史”。后来担任成都府知府,治理蜀地有方,百姓安居乐业。神宗继位后,任命他为参知政事,辅佐朝政有功,升任尚书左仆射,被封为天水郡开国公。

赵公性格简朴安静,不爱游玩,做官三十年,从未有过丝毫懈怠。每当遇到事情,必定深思熟虑后再行动,即使身处朝廷,也始终心系百姓。他曾说:“为官之人,应当以百姓为本。”他的志向和行为都如此。

赵公去世于熙宁九年,享年七十九岁。朝廷感念这位老臣,特别赐予他“清献”的谥号,以表彰他的品德。

唉!赵公的为人,可以说是贤德之人了。他的清正高洁,足以流传后世;他的忠诚正直,足以成为后人的榜样。我虽然才疏学浅,但有幸与赵公同朝共事,亲耳听闻他的言论,亲眼目睹他的行为,因此不敢因为个人情感而忽视他的美德。

如今在这儿立碑,是为了让后人知晓赵公的贤德,从而敬仰他。

三、结语

苏轼在《赵清献公神道碑》中,不仅记录了赵抃一生的事迹,更通过文字表达了对这位贤臣的敬仰之情。文章结构严谨,语言庄重,体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这篇碑文不仅是对赵抃的颂扬,也是对后世为官者的警示与激励。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