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发现数列或算式中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交流想法,逐步形成“观察—猜测—验证—总结”的探究学习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现代工具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利用计算器进行多组数据的计算,从中发现数字之间的规律。
- 难点:如何从大量计算结果中提炼出普遍适用的规律,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每人一台)、练习纸、课堂小结表格。
- 学生准备:计算器、练习本、铅笔、橡皮等文具。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个有趣的数学现象:“12345679 × 9 = 111111111”,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结果是否为偶然。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我们用计算器来计算一些类似的乘法,会不会发现更多的规律呢?”
2. 探究活动一:寻找数字规律(15分钟)
- 教师布置任务:用计算器计算以下几组算式:
- 11 × 11 = ?
- 111 × 111 = ?
- 1111 × 1111 = ?
- 11111 × 11111 = ?
-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后,小组内讨论这些结果有什么共同点。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结果的结构,如“121”、“12321”等,从而发现乘积呈现出对称性。
3. 探究活动二:探索除法规律(15分钟)
- 教师给出一组除法算式,如:
- 1 ÷ 7 = ?
- 2 ÷ 7 = ?
- 3 ÷ 7 = ?
- …
- 6 ÷ 7 = ?
- 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并记录结果,观察小数部分是否有重复模式。
- 引导学生发现:除以7的分数小数部分都是循环小数,且循环节长度一致。
4. 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规律(10分钟)
- 教师提供若干组数列或算式,如:
- 1, 1, 2, 3, 5, 8, 13, …
- 2, 4, 8, 16, 32, …
- 1 + 2 + 3 + … + n = ?
-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题目,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
- 各组派代表汇报发现,教师适时点评、补充。
5. 总结提升(5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计算器不仅是计算工具,更是探索数学规律的重要助手。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善于利用工具帮助自己发现数学之美。
五、作业设计
1. 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规律发现方法。
2. 自选一个数学现象,用计算器进行探索,并写出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计算器这一现代工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探究兴趣。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发现”转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注:本教学设计原创性强,符合教学实际,便于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