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情感的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情境创设、朗读感悟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同情弱者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 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时看到的幻象及其象征意义。
-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幻象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安徒生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情境导入
展示一幅寒冷冬夜中街头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图片,提问:“你们见过这样的场景吗?如果你是她,会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简介作者
简要介绍丹麦作家安徒生,说明他作品的特点——富有童话色彩,同时蕴含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圈出不理解的句子。
2. 词语学习
教师出示重点词语,如“哆嗦”、“蜷缩”、“暖烘烘”等,结合语境讲解,并组织学生进行造句练习。
3. 整体感知
提问:“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小女孩为什么在寒冷的夜里卖火柴?”
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聚焦五次擦火柴的描写
分段阅读课文,找出小女孩每次擦火柴时看到的幻象,并分析这些幻象分别代表了什么。
- 第一次:温暖的火炉 → 渴望温暖
- 第二次:喷香的烤鹅 → 渴望食物
- 第三次:美丽的圣诞树 → 渴望欢乐
- 第四次:慈祥的奶奶 → 渴望亲情
- 第五次:和奶奶飞走 → 渴望解脱
2. 情感体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小女孩只能在火光中看到这些美好的东西?她的现实处境如何?”
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3. 朗读指导
教师示范朗读描写幻象的部分,学生模仿朗读,体会语言的节奏与情感。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生活
提问:“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小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社会责任感。
2. 写作练习
布置小作文:“如果我是小女孩的朋友,我会怎样帮助她?”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总结内容
回顾课文内容,强调小女孩的命运与幻象之间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题。
- 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如《丑小鸭》《海的女儿》等,比较其主题异同。
五、板书设计
```
《卖火柴的小女孩》
→ 寒冷的夜晚 → 卖火柴
→ 五次擦火柴 → 幻象(温暖、食物、圣诞树、奶奶)
→ 现实与幻想的对比
→ 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
```
六、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但在引导学生分析幻象象征意义方面仍需加强,今后可结合更多背景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