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子失坠》原文翻译】《盲子失坠》是一则富有哲理的古代寓言故事,出自中国古代的文言小说或民间传说。故事通过一个“盲人”与“坠物”的情节,揭示了人性中的盲目与迷失,同时也表达了对智慧与明辨的追求。
原文:
> 有盲子行于道,遇一物坠地,遂拾之。其人问曰:“汝目既盲,何以知此物为汝所有?”盲子曰:“吾虽目盲,然心不盲也。此物落于吾前,必为吾所遗。”
> 人笑曰:“汝心亦盲矣!此物未必属汝,况汝既盲,岂能识之?”
> 盲子曰:“若无心,则虽目明,亦无所见;若有心,则虽目盲,亦可识真。”
翻译:
有一位盲人走在路上,忽然看见地上有一样东西掉下来,于是他捡了起来。有人问他:“你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怎么知道这是你的东西呢?”
盲人回答说:“我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我的心并没有瞎。这东西掉在我面前,一定是我的东西。”
那人笑着说:“你的心也一样是瞎的!这东西不一定就是你的,再说你既然看不见,怎么能分辨它是不是你的呢?”
盲人说:“如果没有心,即使眼睛看得见,也无法真正看到事物的本质;如果有心,即使眼睛看不见,也能识别真相。”
寓意解析:
这个故事表面上讲的是一个盲人捡东西的情节,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强调了“心明”比“目明”更为重要。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只依赖外在的感官去判断事物,而忽视了内心的感知和思考。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眼睛是否明亮,而在于内心是否清明、是否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
故事还提醒我们:不要被表象迷惑,要用心去体会、去理解。有时候,即使身处黑暗之中,只要心中有光,便能找到方向。
结语:
《盲子失坠》虽短,却寓意深远。它不仅是对盲人的同情与尊重,更是对人心智与道德的深刻探讨。在这个信息纷杂、真假难辨的时代,我们更应重视内心的明辨与修养,做一个“心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