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题(附答案及解析)-20220331231924.】在高考语文考试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近年来新增的重要题型之一。这类题目通常由多个独立但相关的内容组成,如图表、数据、新闻报道、说明书、广告等,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理解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
以下是一道精心设计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题,旨在帮助考生熟悉此类题型的出题思路与答题技巧,并附有详细解析,便于理解与掌握。
一、阅读材料
材料一:某市2021年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节选)
| 年级 | 每周平均阅读时间(小时) | 阅读类型分布(%) |
|------|--------------------------|------------------|
| 小学 | 3.5| 文学类40%,科普类30%,其他30% |
| 初中 | 2.8| 文学类35%,科普类35%,其他30% |
| 高中 | 2.2| 文学类30%,科普类40%,其他30% |
材料二:关于“课外阅读对语文成绩影响”的访谈记录(摘录)
学生A:“我觉得多读书能提高我的写作水平,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对我写作文帮助很大。”
学生B:“我更喜欢看科普类书籍,因为它们让我对科学产生兴趣,也提高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C:“我们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名著,但也提醒他们不要只停留在表面,要深入思考内容。”
材料三:某教育机构发布的《2021年全国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建议》
- 建议小学生每周至少阅读2小时;
- 中学生应注重阅读质量,避免泛读;
-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选择阅读材料;
- 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阅读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二、问题与答案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学生每周平均阅读时间比高中生多1.3小时
B. 高中生阅读类型中科普类占比最高
C. 初中生阅读类型中文学类和科普类占比相同
D. 所有年级中,小学生成绩最好
答案:A
解析:A项正确,3.5 - 2.2 = 1.3;B项错误,高中科普类为40%,文学类为30%;C项错误,初中文学类35%,科普类35%,占比相同,但选项表述不准确;D项无依据。
2. 材料二中,学生A认为课外阅读的主要作用是( )
A. 提高写作水平
B. 增强逻辑思维
C. 培养科学兴趣
D. 提升语文成绩
答案:A
解析:学生A明确提到“提高写作水平”,因此选A。
3. 根据材料三,家长在孩子阅读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是( )
A. 监督者
B. 指导者
C. 参与者
D. 决策者
答案:C
解析:材料三指出“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阅读活动”,因此选C。
4. 下列哪一项最能概括本组材料的核心内容?( )
A. 学生阅读习惯的变化
B. 阅读对语文学习的影响
C. 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差异
D.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答案:B
解析:材料一展示阅读情况,材料二反映阅读对学习的作用,材料三提出建议,整体围绕“阅读对语文学习的影响”展开。
三、总结与建议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目的关键在于快速提取信息、分析不同材料之间的关联,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判断。考生在备考时应注意:
- 熟悉各类文本形式,如图表、访谈、建议等;
- 注重信息对比与归纳;
- 多做真题训练,提升阅读速度与准确率;
- 结合语文基础知识,如词汇理解、逻辑推理等,提高综合能力。
通过系统练习与深入思考,相信同学们能够在这类题目中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