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优秀教案设计《草原》教学原文】在语文教学中,老舍先生的《草原》是一篇极具画面感和情感表达力的文章。它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的壮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理解民族风情的重要文本。本文将围绕《草原》一文,提供一份原创性较强的教案设计,并附上教学原文,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2. 学习文中描写景物和人物的写作方法。
3. 培养学生朗读、品析语言的能力。
4.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
教学重点:
- 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 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及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草原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看到的景象,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兴趣。提问:“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你有没有去过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 圈出不熟悉的字词;
- 说说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 找出描写草原景色和蒙古族人热情待客的句子。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20分钟)
1. 分段阅读,逐句分析:
-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 引导学生体会“清鲜”“明朗”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比喻的生动形象。
2. 交流讨论:
-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想高歌一曲”的冲动?
-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蒙古族人的热情?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阅读老舍其他作品片段,了解其语言风格。
2. 讨论:如果你去草原旅游,你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总结与作业(5分钟)
- 总结课文主要内容与写作特色。
-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中的“草原”,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原文:
《草原》
老舍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滴,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的牧民。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就永远走不完这辽阔的草原。
车渐渐走近了蒙古包。我们下了车,迎上来的是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他们的笑容很亲切,说话也很热情。一位老翁向我们敬酒,大家举杯相碰,发出清脆的响声。我被他们的热情感染了,心里充满了温暖。
在这次旅行中,我不仅领略了草原的美丽风光,也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淳朴与热情。草原,真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草原》,从语言到情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