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鲙的意思(鲙字的笔顺拼音及读音部首笔画及在线新华字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常见的汉字,比如“鲙”这个字。虽然它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古文或特定语境中却有着独特的意义和用途。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鲙”字的相关信息,包括它的读音、写法、部首、笔画以及在在线新华字典中的解释。
首先,“鲙”字的拼音是 kuài,声调为第四声。这个字在普通话中并不常见,但在某些地区或古代文献中仍有一定的使用。从字形来看,“鲙”由“鱼”和“快”两部分组成,因此可以推测其与鱼类有关,尤其是在古代,常用来指代切得很细的鱼肉,类似于今天的“鱼片”或“鱼生”。
接下来是关于“鲙”字的笔顺和笔画。根据汉字书写规范,“鲙”字共有13画,具体笔顺如下:
1. 撇
2. 捺
3. 竖
4. 横折
5. 横
6. 竖
7. 横
8. 竖钩
9. 横撇
10. 横
11. 竖
12. 横折
13. 横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鲙”字结构看似复杂,但只要按照正确的笔顺进行书写,就能写出规范的字体。
从部首来看,“鲙”字属于“鱼”部,这进一步印证了它与鱼类的关联。在《康熙字典》等古籍中,“鲙”字多用于描述鱼肉的加工方式,如“脍”、“鲙”等,均表示将鱼肉切成薄片或细丝,是一种较为精细的烹饪方式。
在现代网络环境中,许多用户会通过“在线新华字典”查询生僻字的含义和用法。对于“鲙”字来说,其基本释义主要集中在古代文学或饮食文化中,尤其在描写美食或历史场景时出现较多。此外,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类字词的含义和使用背景。
总结一下,“鲙”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汉字,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用,但了解它的读音、笔顺、部首和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和传统饮食文化。如果你对“鲙”字感兴趣,不妨在“在线新华字典”中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深入探索它的语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