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公开课《有的人》教学设计与反思】在语文教学中,诗歌往往因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而成为教学的难点。但同时也因其情感丰富、思想深刻而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有的人》这首诗,是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创作的一篇短诗,语言质朴却富有力量,思想深邃又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学习和感悟。
一、教学目标设定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三个维度出发: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品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和优秀人物的敬仰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有的人”所代表的不同人生境界,把握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诗歌蕴含的深层思想,特别是对“人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5分钟)
以鲁迅先生的照片和相关语录引入课题,引发学生对“人”的思考。提问:“你认为怎样的人值得尊敬?为什么?”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
2. 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播放配乐朗诵,营造氛围。随后引导学生概括诗歌主要内容,明确“有的人”分别指代哪两类人。
3. 精读品析(20分钟)
分段讲解,重点分析“骑在人民头上”与“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把名字刻入石头”与“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等对比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4. 合作探究(10分钟)
小组讨论:结合现实生活,说说你身边有哪些“有的人”,他们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鼓励学生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5. 拓展延伸(5分钟)
补充介绍鲁迅的生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诗歌背景与情感基调。
6. 总结升华(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提炼核心思想,强调“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的主题,鼓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反思
本次公开课整体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 时间分配略显紧张:部分环节如合作探究时间不足,导致学生思考不够深入。
2. 个别学生理解困难:对于“野草”象征意义的理解,部分学生仍存在困惑,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引导。
3. 情感引导需更细腻:虽然课堂上进行了情感熏陶,但部分学生仍未能完全感受到诗歌中那种深沉的力量。
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分层教学,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进一步优化课堂节奏,增强师生互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启发。
总之,《有的人》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人性的光辉与暗淡。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学生不仅能读懂文字,更能读懂人心,从而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选择一条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