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9题)】《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在战乱年代对远方兄弟的深切思念。这首诗因其深刻的情感内涵和高度的艺术价值,成为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中的经典篇目之一。
以下为围绕《月夜忆舍弟》设计的9道中考阅读理解与赏析试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并掌握相关答题技巧。
一、选择题
1. 《月夜忆舍弟》的作者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答案:B
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中,“露从今夜白”指的是( )
A. 天气转凉
B. 露水变白
C. 白露节气到来
D. 晨光初现
答案:C
二、填空题
3. 诗中表达作者对弟弟深切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4.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一句中的“寄书”指的是__________。
答案:寄送书信
三、简答题
5. 请简要分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参考答案:
这句诗通过描写白露时节的自然景象,引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月是故乡明”运用了移情手法,将客观的月亮赋予主观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无限眷恋。
6. 诗中“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两句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参考答案:
这两句诗反映了安史之乱期间,人民流离失所、亲人分离的社会动荡局面,体现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四、赏析题
7.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的理解。
参考答案:
“戍鼓断人行”描绘了战事频繁、道路阻断的情景;“边秋一雁声”则通过孤雁的叫声渲染出凄凉的氛围。这两句诗营造出一种冷清、压抑的环境,为后文的思乡之情做了铺垫,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愁。
8.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参考答案:
此句运用了对比与拟人手法。“露从今夜白”是客观描写,而“月是故乡明”则是主观感受,通过对比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同时,“明”字拟人化地赋予月亮以情感,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
五、开放题
9. 你认为《月夜忆舍弟》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参考答案:
我认为这首诗最打动我的是它朴实却深情的语言。诗人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尤其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一句,让人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无奈,也体现了诗人对亲情的珍视。
通过以上9道题目,考生不仅可以全面掌握《月夜忆舍弟》的内容与艺术特色,还能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与答题技巧,为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