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课堂实录2《卖炭翁》教学设计】在语文教学中,古诗文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白居易的《卖炭翁》作为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叙事诗,不仅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更蕴含着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余映潮老师在《卖炭翁》的教学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与思想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节课以“读—悟—品—写”为主线,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和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课堂伊始,余老师以一幅描绘古代市井生活的图片为引子,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人物与场景,从而自然地过渡到《卖炭翁》的学习。他提出问题:“你见过这样的生活吗?这样的生活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梳理结构
在初读环节,余老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并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大意。随后,他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梳理诗歌的结构,明确故事的发展脉络。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诗歌内容,为深入分析打下基础。
三、精读品味:聚焦细节,体会情感
在精读阶段,余老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重点关注人物描写、动作细节以及语言表达。例如,“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句诗,通过对卖炭翁外貌的刻画,生动展现了他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余老师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笔下的真实情感。
此外,他还特别强调诗歌中“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描写,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情节背后的社会背景与人性冲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批判精神与人文关怀。
四、拓展延伸:联系现实,深化主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现实意义,余老师引入了现代社会中类似现象的案例,如农民工、外卖员等群体的生活状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反思。通过这种对比,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诗歌主题的理解,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五、写作训练: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最后,余老师布置了一项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卖炭翁”为题,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写一篇短文。这一环节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深度。
结语:
余映潮老师的《卖炭翁》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他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内容,感悟作者情感,提升文学素养。整堂课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情感的熏陶,是一次富有启发性的语文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