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雨晴》赏析】唐代诗人杜甫,素有“诗史”之称,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的深刻交融。在众多诗作中,《雨晴》虽篇幅不长,却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雨后初晴的自然景象,同时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与思考。
《雨晴》全诗如下:
>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
>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千山鸟雀喧。
> 荒村建业近,乱后少人烟。
> 独立苍茫外,谁怜我此身?
这首诗写于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当时他生活困顿,心境复杂。诗题“雨晴”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雨后的晴天,本应是令人愉悦的景象,但在杜甫笔下,却透出一种孤寂与无奈。
首联“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开篇即点明天气的变化。连日的阴雨让巫山笼罩在灰暗之中,而雨后初晴,天空呈现出绚丽的色彩,仿佛一幅锦绣画卷。这里,“锦绣文”不仅形容天色之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某种希望与憧憬。
颔联“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千山鸟雀喧”,进一步描绘雨后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高耸的江水在峡谷间奔腾,雷声似乎仍在回荡;古树参天,群山之间鸟鸣声此起彼伏。这些景象虽充满动感,却也透露出一种动荡不安的气息,正如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战乱频仍,世事无常。
颈联“荒村建业近,乱后少人烟”,笔锋一转,由自然转向人间。诗人来到建业(今南京)附近,看到的是荒凉的村落,战乱之后,人烟稀少,一片萧条。这一句不仅是对现实的描写,更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尾联“独立苍茫外,谁怜我此身?”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诗人独自站在广袤天地之间,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独与无助。他问:“谁怜我此身?”这不仅是对自身处境的感叹,也是对整个时代、整个人生的追问。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一个诗人能做什么?又能被谁理解?
总体来看,《雨晴》虽为一首写景之作,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社会的关怀。杜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象,又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杜甫诗歌中一贯的沉郁顿挫之风。
在历史的长河中,《雨晴》或许不是杜甫最著名的作品,但它却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了解杜甫晚年心境的重要窗口。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诗人的孤独与坚韧,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与沉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