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middot及陶弘景传》原文及翻译)】原文: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少好学,年十五,诵《孝经》、《论语》、《诗》、《书》、《易》、《礼》、《春秋》等,皆能通解。性静默,不喜交游,每独处一室,读书为事。时人多称其才。
及长,博通经史,尤精阴阳术数。尝见宋明帝召入宫中,授以秘书郎,后迁中郎将。然弘景志不在仕途,常辞官归隐,隐于句容之茅山,自号华阳隐居。
时齐高帝辅政,欲征之,弘景不赴。后武帝即位,复召之,亦不至。每有朝廷大事,或遣使问策,弘景则以书答,言简意赅,多有裨益。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弘景好道术,兼通医术,尝撰《本草经集注》,考订药物,详加注释,为后世所重。又著《真诰》、《登真隐诀》等书,讲求神仙之道,虽非正统,然其学识广博,影响深远。
卒年八十一,葬于茅山。后人思其德行,立庙于山中,岁时祭祀,以表敬仰。
翻译:
陶弘景,字通明,是丹阳秣陵人。他年少时就勤奋好学,十五岁的时候就能诵读《孝经》、《论语》、《诗》、《书》、《易》、《礼》、《春秋》等经典,并且都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他性格沉静寡言,不喜欢与人交往,常常独自一人待在房间里,专心读书。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的才华。
长大之后,他广泛涉猎经书和史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和占卜之术。他曾被宋明帝召入宫廷,担任秘书郎,后来升任中郎将。但陶弘景并不热衷于做官,常常辞去官职,回到山中隐居,自号“华阳隐居”。
当时齐高帝辅政,想要征召他入朝,陶弘景没有前往。后来武帝即位,再次召他入宫,他也未应召。每当朝廷有重大事务需要决策时,有时会派人来请教他,陶弘景便通过书信回复,言辞简练而意义深刻,对国家多有帮助。当时的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喜欢道教,同时也精通医学,曾撰写《本草经集注》,整理和考证各种药材,并详细加以注释,受到后人的重视。他还著有《真诰》、《登真隐诀》等书籍,探讨神仙之道,虽然不属于正统儒家思想,但他学识渊博,影响深远。
他去世时八十一岁,安葬在茅山。后人怀念他的品德和学问,在山上为他立庙,每年按时祭祀,以表达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