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出自《东坡志林》。文章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月夜漫步承天寺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
一、文章内容梳理:
文章开头写道:“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说明当时已是深夜,作者本已准备睡觉,但看到月光洒入房间,心情愉悦,便起身外出。接着,“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他想到没有人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色,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好友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感受到月光的清冷与宁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作者对月光下庭院景象的描写,用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清澈的水,竹影与柏影如同水中的藻荇交错,营造出一种空灵而静谧的意境。
最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美景常在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自嘲与无奈,体现出他面对逆境时的超然心境。
二、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
1. 本文的作者是谁?
答:苏轼。
2. 文章写作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答: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3. “解衣欲睡”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作者当时已经很疲惫,准备休息。
4. 苏轼为什么决定去承天寺?
答:因为他想找一个可以一起赏月的人,于是去找张怀民。
5. 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比喻。
6.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表现出一种豁达与淡泊的心境。
三、主题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描写月夜漫步的情景,展现了作者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文章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思想感情。
四、写作特色:
1. 语言简练,意蕴丰富。
2.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3.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
4. 结尾点题,耐人寻味。
五、总结:
《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更是一篇蕴含哲理的抒情短文。它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困境中依然能够欣赏生活之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足常乐”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