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情感,理解神话背后的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古代神话的兴趣,培养其对英雄精神的敬仰,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理解共工的性格特征及其行为动机,体会神话故事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 难点: 领会神话故事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理解“怒触不周山”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背景音乐(如古风音乐)、课文录音。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共工”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古风音乐,展示“不周山”、“共工”等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吗?你觉得‘怒’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熟悉的字词。
教师出示重点词语,如“怒”、“触”、“倾”、“折”等,讲解其含义,并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3. 精读分析(15分钟)
- 分组讨论:共工为什么“怒”?他的“怒”是否合理?
- 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文化象征等方面进行分析。
- 引导学生关注句子结构,如“天柱折,地维绝”,体会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想象与解释。
4. 深度探究(10分钟)
- 提问:“共工的行为是否值得赞扬?他代表了什么样的精神?”
-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思考“愤怒”与“坚持”的关系,探讨人性中的复杂情感。
5. 拓展延伸(5分钟)
- 展示其他神话故事片段,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比较不同人物的“怒”与“勇”。
-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续写“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后的故事。
6. 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神话不仅是故事,更是文化的载体。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勇气与担当,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理解。
2. 收集一个中国神话故事,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
```
共工怒触不周山
怒——性格特征
触——行为表现
不周山——象征意义
神话——文化传承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注重情感体验与思维拓展。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