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有没有大佬愿意指导一下?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6 14:06:45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一、原文:

《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通过描写作者夜游石钟山的经历,探讨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道理,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全文如下:

> 《石钟山记》

> 余尝谓: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 今观于水,则以钟名之者,盖非一地。而石钟山独以其形似钟,声如钟鸣,故得名焉。

> 予自鄱阳湖出,舟行至石钟山下。微风徐来,水波不兴,舟人指曰:“此即石钟山也。”

> 余笑曰:“是山也,虽小,亦足以动人心魄。”

> 于是上岸,登高而望,见山势险峻,怪石嶙峋,水声潺潺,如钟鼓之声。

> 余与客饮于山上,酒酣,乃命仆夫击石,听其声。石声铿然,清越,若钟磬之声。

> 客曰:“此钟声也,岂非石钟山之名所由来乎?”

> 余曰:“不然。夫钟者,金器也;石者,土石也。二者异质,安能同声?且此山多石,皆可击而鸣,岂独钟耶?”

> 客曰:“然则何以名‘石钟’?”

> 余曰:“或曰:山形似钟,故名之;或曰:石击之,声如钟,故名之。吾未尝亲见其形,未尝亲闻其声,故不敢断其名之所由也。”

> 后世学者,每好附会,或云山中有石,状若钟,故名之;或云山中石击之声,类钟,故名之。然皆未尝亲历其境,徒以意度之,故多谬误。

> 夫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 余既为文,以记其事,亦以警后人,勿轻信传闻,当亲历其境,方得真知。

二、译文:

我曾经说过:天下有真正勇敢的人,突然面对危险而不惊慌,无缘无故受到侮辱而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的胸襟广阔,志向远大。

现在看水,凡是叫“钟”的地方,不止一处。但只有石钟山因为它的形状像钟,发出的声音又像钟声,所以得名。

我从鄱阳湖出发,乘船来到石钟山下。微风轻轻吹来,水面平静,船工指着说:“这就是石钟山。”

我笑着说:“这座山虽然不大,却足以让人感到震撼。”

于是上岸,登上高处眺望,只见山势险峻,奇石林立,水流潺潺,发出如同钟鼓般的声响。

我和客人在山上饮酒,喝到尽兴时,便让仆人敲打石头,听听声音。石头发出的声音清脆响亮,像是钟磬的乐音。

客人说:“这声音就是钟声,难道不是石钟山名字的由来吗?”

我说:“不对。钟是金属制成的,石头是泥土形成的,两者性质不同,怎么能发出同样的声音呢?而且这里的山多是石头,都可以敲击出声音,难道只有钟才会有这种声音吗?”

客人问:“那么为什么叫‘石钟’呢?”

我回答:“有人说是因为山的形状像钟,所以叫这个名字;也有人说是因为石头被敲击时声音像钟,所以叫这个名字。我没有亲眼见过山的形状,也没有亲耳听过声音,因此不敢断定这个名字的来历。”

后来的学者,常常喜欢附会解释,有的说山中有石头形状像钟,所以叫这个名字;有的说山中的石头被敲击时声音像钟,所以叫这个名字。然而他们都没有亲自到过那里,只是凭主观猜测,所以很多都是错误的。

事情如果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凭主观臆断它有没有,可以吗?

我写下这篇文章,记录这件事,也是为了提醒后人,不要轻易相信传闻,应该亲身经历,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三、结语:

《石钟山记》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更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苏轼通过对石钟山名称来源的探讨,强调了“眼见为实”的重要性,提倡实践精神与求真态度。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