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出自《左传》,讲述了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凭借智慧和口才成功说服秦穆公撤军的故事。本文语言精炼,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篇目。
一、作者与背景
作者:《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详细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当时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处于危急之中。烛之武受命于危难之际,只身前往秦营,以巧妙的言辞打动了秦穆公,使秦军撤退,从而挽救了郑国。
二、课文内容梳理
主要人物:
- 烛之武:郑国大夫,有胆识、有谋略,善于言辞。
- 秦穆公:秦国国君,有远见,能听取劝谏。
- 晋文公:晋国国君,与秦联合攻郑。
故事梗概:
郑国被晋、秦两国联合围攻,形势危急。烛之武夜缒而出,面见秦穆公,分析利害关系,指出如果秦攻郑,不仅不能获利,反而会威胁到秦国的安全。最终,秦穆公被说服,撤军并与郑国结盟,晋国也随后撤兵。
三、重点字词解析
| 词语 | 释义 |
|------|------|
| 夜缒而出 | 在夜里用绳子从城墙上吊下来。 |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
| 越国以鄙远 | 跨过别国来统治远方的土地。 |
| 共其乏困 | 共同解决他们(晋国)的困难。 |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早上渡河,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
四、句式与语法特点
1. 宾语前置
- “何厌之有?”(有什么满足的?)
-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
2. 省略句
-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省略主语“晋”)
3. 判断句
- “此则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4. 被动句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冒昧地用这件事来麻烦您。)
五、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烛之武的外交手段,展现了“以理服人”的智慧,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文章强调了国家利益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意义。
六、写作特色
1. 结构紧凑:全文虽短,但起承转合清晰,逻辑严密。
2. 语言简练:多用对仗、排比,增强表达效果。
3. 人物刻画生动: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如烛之武的沉着冷静、秦穆公的果断明智。
七、拓展延伸
1. 与《左传》其他篇章对比:如《曹刿论战》《崤之战》等,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2. 联系现实:思考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外交策略与沟通技巧的重要性。
3. 写作训练:尝试模仿文中对话形式,撰写一段现代版的“外交谈判”。
八、复习要点
-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 理解并背诵重点句子。
- 分析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
- 梳理文章主旨与写作特色。
结语:
《烛之武退秦师》不仅是文言文学习的经典篇目,更是一堂生动的外交课。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能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学会如何在复杂环境中灵活应对、理性沟通。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举一反三,真正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