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场所安全管理制度】为保障游泳场所内人员的生命安全,预防和减少溺水及其他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游泳活动的有序进行,特制定本安全管理制度。该制度适用于所有在本场所内从事游泳、教学、训练及相关服务的人员,包括工作人员、游客及临时进入场所的人员。
一、安全管理责任
1. 游泳场所应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安全工作,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安全责任。
2. 场所负责人应对场所内的安全设施、设备、人员操作等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
3. 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应急处理技能,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反应。
二、安全设施与设备管理
1. 游泳场所必须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救生器材,如救生圈、救生杆、急救箱等,并放置在明显且易于取用的位置。
2. 每个泳池应设有明显的警示标志和安全须知,标明水深、禁止跳水、禁止嬉戏等规定。
3. 定期对救生设备、照明系统、排水系统、监控设备等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三、人员管理与行为规范
1. 游客进入游泳场所前,应进行健康检查,患有严重心脏病、癫痫、传染病等疾病的人员不得入内。
2. 严禁未成年人单独进入泳池,必须由监护人陪同,且监护人需具备基本的水上安全知识。
3. 禁止在泳池内奔跑、打闹、跳水、潜水等危险行为,防止因动作不当引发事故。
4. 游客应遵守场所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听从工作人员指挥,不得擅自进入非开放区域。
四、应急预案与演练
1. 游泳场所应制定详细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涵盖溺水、火灾、停电、设备故障等情况。
2. 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3. 配备专业的急救人员或安排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在场,确保第一时间实施救助。
五、日常巡查与记录
1. 工作人员应定时对泳池周边、更衣室、淋浴区等区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
2. 建立安全检查台账,详细记录每次检查的时间、内容、发现问题及整改措施,确保可追溯性。
3. 对于发现的不安全因素,应及时上报并整改,杜绝事故苗头。
六、宣传教育与培训
1. 定期开展水上安全知识宣传,通过海报、广播、讲座等形式向游客普及防溺水、自救互救等常识。
2. 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岗前安全培训,确保其了解并掌握相关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理方法。
3. 鼓励游客参与安全教育活动,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七、监督与考核
1. 场所应建立内部安全考核机制,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2. 对违反安全规定的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停职等处理,构成违法的依法追责。
3. 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积极配合整改工作,持续改进安全管理质量。
总之,游泳场所的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高度重视。只有不断强化制度建设、提升人员素质、完善设施设备,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目标,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游泳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