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生僻字,尤其是那些在古文或成语中出现的字。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觳觫”这个词,很多人第一次看到它时可能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该怎么读,更不清楚它的意思。
“觳觫”这个词,拼音是 hú sù。其中,“觳”读作 hú,意思是恐惧、害怕;“觫”读作 sù,也有颤抖、害怕的意思。合起来,“觳觫”用来形容动物在受到惊吓或面临危险时,身体不由自主地发抖、战栗的样子。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原文是:“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为什么要吝啬一头牛呢?我实在不忍心看到它在被宰杀前那样恐惧和颤抖的样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觳觫”不仅是一个描述动物状态的词,还带有一种情感色彩,表达了对生命的怜悯和同情。在现代汉语中,虽然“觳觫”已经不常用,但在文学作品或正式文章中偶尔还能见到它的身影。
需要注意的是,“觳觫”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很多人在阅读古文或文学作品时可能会遇到,因此了解它的读音和含义是有必要的。此外,由于这个词语较为生僻,建议在写作或口语中谨慎使用,以免造成误解。
总结一下:
- 读音:hú sù
- 含义:形容动物因恐惧而颤抖的样子
-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 用法: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表达中
如果你在阅读中遇到了“觳觫”这个词,不妨多查证一下,确保自己理解正确。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这些看似生僻的字词,正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