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饮行业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保障消费者的饮食安全,提升餐饮服务质量,国家相关部门于2018年发布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管理方式,全面加强餐饮服务环节的食品安全控制。
该规范涵盖了从食品采购、储存、加工、烹饪、配送到餐具消毒等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明确了餐饮单位在日常运营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其核心目标是预防和减少食品安全风险,确保消费者能够吃得放心、安心。
首先,在食品采购方面,《规范》强调了供应商资质审核的重要性,要求餐饮企业必须选择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供货商,并建立完善的进货查验制度,确保所购食品来源可追溯。同时,对食品的运输、储存条件也提出了具体要求,避免因不当保存而导致食品变质或污染。
其次,在食品加工与制作过程中,规范特别注重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和操作规范。例如,员工需定期接受健康检查,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厨房环境要保持整洁,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各类食材的处理、烹饪温度和时间也都有明确标准,以确保食物的安全性与营养价值。
此外,针对餐饮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如餐具清洗消毒不彻底、食品留样不规范等,《规范》也做出了详细规定。要求餐饮单位配备足够的消毒设备,并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餐具的清洁度符合卫生要求。同时,对于每餐次的食品样品,必须按规定进行留样并记录,以便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能够及时溯源。
《2018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的出台,不仅是对餐饮行业的一次全面规范,更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种有力保障。它推动了餐饮业向更加标准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餐饮企业应积极贯彻执行该规范,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饮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