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是孟子的一篇著名议论文,出自《孟子·告子上》。文章通过“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引出“舍生而取义”的观点,阐述了人生中面对生死与道义之间的选择,强调了“义”高于“生”的思想。这篇文章语言精炼、逻辑严密,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篇目。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并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以下是一份针对《鱼我所欲也》的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 翻译下面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2)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二、理解分析题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论点的?
2. “舍鱼而取熊掌”这个比喻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3. 作者认为“义”和“生”之间应该如何取舍?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4. “不辩礼义而受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5. 你是否同意“舍生而取义”的观点?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三、拓展延伸题
1. 请列举一个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的人物事例,并简要说明。
2. 如果你面临类似“舍生取义”的抉择,你会如何选择?为什么?
3. 你认为现代社会中,“义”是否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请举例说明。
四、阅读理解题(节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 “所欲有甚于生者”中的“所欲”指的是什么?
3. “故不为苟得也”中的“苟得”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何不“苟得”?
五、综合应用题
1. 请你以“义”为主题,写一段话,表达你对“义”的理解。
2. 结合《鱼我所欲也》的内容,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谈谈你对“义”的认识和思考。
参考答案(部分)
一、基础知识题
1.
(1)舍:舍弃。
(2)由是:按照这种道理。
(3)非独:不仅。
(4)万钟:形容优厚的俸禄。
2.
(1)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
(2)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3)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4)从前(有人)宁可送命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
二、理解分析题
1. 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作者通过“舍鱼而取熊掌”的生活常识引出“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再通过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加以说明。
2. 比喻的作用是引出主题,使抽象的道理更加形象易懂。
3. 作者认为“义”高于“生”,因为“义”是人的本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4. 表达了作者对不讲礼义、只贪图富贵行为的批评。因为这样会违背人的道德原则。
5. 略(开放性问题,可根据个人理解作答)
三、拓展延伸题
略(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结合实际进行思考)
四、阅读理解题
1. 比喻论证,使道理更加生动形象。
2. 指“义”。
3. 苟且取得。因为“义”比生命更重要。
五、综合应用题
略(开放性写作题)
以上练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鱼我所欲也》的思想内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掌握知识点,更能从中获得精神上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