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百法明门论原文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作者:闲谈经军

《百法明门论》是佛教唯识宗的重要经典之一,由印度瑜伽行派的创始人世亲菩萨所造,后由唐代玄奘法师翻译为中文。此论虽篇幅简短,但内容精深,系统地阐述了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等五类法门,共计一百种法,故名“百法”。

全论以“法”为纲,旨在引导修行者透过对一切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深入理解诸法实相,从而达到解脱烦恼、觉悟真理的目的。其核心思想建立在“万法唯识”的基础上,认为一切现象皆由心识所变现,外境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内心活动的投射。

《百法明门论》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对应五种法:

1. 心法(八种):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些是心识的基本功能,是感知、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的根源。

2. 心所法(五十一种):即伴随心识而生起的心理活动,如善心所、恶心所、中性心所等,涵盖贪、嗔、痴、信、惭、愧等众多心理因素。

3. 色法(十一类):指物质现象,包括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是感官与外界接触的媒介。

4. 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指既非心法亦非色法,却与心识和色法相关联的抽象概念,如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等,属于非实体性的存在。

5. 无为法(六种):指超越生灭、常住不变的法,包括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代表究竟的真理与涅槃境界。

整部《百法明门论》虽言简意赅,却涵盖了佛教哲学的核心内容,尤其在唯识学派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它不仅为修行者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认知框架,也为后来的佛教思想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对于初学者而言,《百法明门论》虽有一定难度,但若能结合《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等经典深入研读,必能逐步领悟其中深意,进而提升智慧、净化心灵,迈向究竟的觉悟之路。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