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星河中,唐代诗歌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明珠。今天,让我们一同品读一首唐代诗人崔涂创作的《除夜有怀》,感受其深沉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除夜有怀》全诗如下: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除夕之夜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首联“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点明了诗人身处异地他乡的艰难处境。迢递形容道路遥远,三巴指的是四川一带,这里暗示着诗人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孤独与无奈。而“羁危”二字则进一步强调了旅途中的艰险与不安。
颔联“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乱山”、“残雪”不仅勾勒出冬日夜晚的寒冷景象,也映衬出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无助。“孤烛”则凸显了他在异乡过节时的孤单寂寞,与“异乡春”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更增添了节日里的哀愁。
颈联“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表达了诗人对亲情的渴望以及现实中的无奈。“渐与骨肉远”直抒胸臆,写出了时间流逝带来的距离感;而“转于僮仆亲”则反映了人在孤独境遇下的一种心理变化,即对身边陪伴之人产生依赖之情。
尾联“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则将整首诗推向高潮。面对如此困境,“那堪”一词道尽了诗人的悲苦心境,“正飘泊”形象地描述了他四处流浪的状态,“明日岁华新”虽带有一丝希望,但更多的却是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忧虑。
综上所述,《除夜有怀》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的细腻刻画,成功塑造了一个在外漂泊、思念故土而又倍感无助的形象。此诗语言朴实无华却意味深长,充分体现了唐代诗人对于人生百态的真实感悟,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思考。